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金华婺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沙畈水库、金兰水库,经琅琊、白龙桥两镇后注入婺江。以溪水白如镜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龙蛇,风吹波浪似白鳞而得名白龙。白沙溪水清沙白是金华一大美景。
明朝的杜桓有《白沙春水》诗作:
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
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
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
三十六渠饶灌溉,秋田万顷仰西成。
入坡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家
白沙溪流域位于钱塘江上游婺江支流,发源于遂昌县境内与瓯江分水岭的天平岗,岗顶高1300m,汇流处在临江村后杜自然村,距金华市区约15Km处,流经门阵、柿树岭、溪口、沙畈、高儒、青草、辽头、山脚、大岩、琅琊、古方、新昌桥、白龙桥、邵家、临江、后杜。流域总面积约320Km2, 主流长56Km, 流域内建有2座中型水库, 其中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沙畈水库控制集雨面积131Km2,主流长23.9Km,总库容为8555万m3,站装机4×5000Kw,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等综合性水利工程。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金兰水库控制面积270Km2, 主流长16.1Km,总库容为9120万m3,电站装机4×1250Kw,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等综合性水利工程。沙畈水库与金兰水库共同承担金华市区40万人口的生活与工业用水,供水规模约20万m3/天。
白沙溪金兰水库上游段的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溪边有小块滩地种植农作物外,其余均为山地杂林覆盖。河谷狭窄,两岸山坡陡峭,河道升降明显,水流湍急,水土保持较好,2002年创建金华市生态保护区。
白沙溪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典型的副热带季风气候,春末夏初雨带静止锋在本地区徘徊,形成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夏秋季节一般天气晴热少雨。受台风影响不是很突出,有时形成暴雨天气。
白沙溪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647mm,年平均流量11.5m3/s, 年径流量3.64亿m3,
沿白沙溪修建的白沙公路起始白龙桥终到遂昌县门阵村。
白沙溪下游的白龙桥镇是浙中重镇,白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古代浙中西二州(婺州、衢州)三县(金华、汤溪、兰)的重要交通要道,桥西南2公里处设有官府铺司———山徊铺,古时有官兵常驻于此,现桥于1984年在原址重建。桥西原名汤东村,由盐店、楼头、玉山潭三个自然村组成,原系汤溪县属地。桥东则叫叶店村,属金华县管辖。因此历史上并没有现时人们观念中的白龙桥村,其时的白龙桥仅为单纯的桥名,还不具有地名的含义。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龙桥东西桥头逐渐成为三县四乡人们聚集、商品贸易的热地,白龙桥也就自然形成了金、兰、汤三县的一个中心小镇。
白龙桥地方及白沙溪沿岸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仅白沙溪中下游一段不到30公里境内就分布着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之多,如市本级范围内现存惟一的、位于风光秀丽的古方洞山之顶的洞山塔,历经500年现仍完整无缺、古朴美观的乌云石拱桥等.铁店宋元古窑址已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溪三十六堰已有1900多年,是一个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36人韬迹隐退来到辅苍(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往后百余年的时光里,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百姓传承了白沙堰的经验,又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超级群堰。
历代朝廷对卢文台先后7次追封(4次封侯,3次封王)。两岸百姓感念卢文台恩德,亲切地尊称其为“白沙老爷”,并为其塑像建庙,永祀纪念,沿岸供奉的庙宇有百座之多。每年举行的盛大庙会,都是对卢文台治水功德的纪念和颂扬,也是对其治水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金华之南鄙有白沙堰,三十有六,首衔辅仓尾跨古城,极旱不涸,极潦不溃,灌田不知几千万亩,民用饶足,皆借昭利侯灵贶。侯姓卢,字文台,汉末讨赤眉有功,尝著显迹矣。所居即辅仓,垦田号卢畈,殁而葬焉,遂庙食其地。吴黄武六年三月,大水,庙之香火漂至白沙,遂建庙祀之。赤乌元年,旱,乡民谋开堰引水灌稻,锄畚所及才三十步,巨石晶(疑为“赑”之误)然隐出,役夫敛手,乃祷于侯,一夕大雷雨,空中洶匕(此处“匕”字存疑),若喊声,迨明石已开,三十六堰以次而成。唐僖宗封武威侯,钱氏封保宁侯,宋政和间乃赐庙,号昭利,淳熙封灵贶侯。自汉末至今,千有余年,垂惠显灵,民受其赐。每岁秋,州里及他境之民,扬旂香以千万记,今欲存三佛五侯之遗迹,访得杜伯高碑记,予节略志之。” --《白沙志》
白沙庙亦称昭利庙,是白沙溪两岸方圆数百里百姓,为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隐退金华南山辅苍(今婺城区沙畈乡亭久村),创建三十六堰为民造福,崇敬他为“白沙老爷”而建的庙宇
白沙庙自三国吴赤乌二年(238)始建至今,1700多年来文脉沿袭,代代相传。文脉,指的是白沙庙延续修建与各种庙会民俗的有机结合。白沙庙延续修建,促进了白沙庙文脉的繁荣
白沙庙历经沧桑,在1774年风雨的历史进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被风、火、兵等灾害所毁,屡毁屡建,兴废甚多,结合重修立碑记载的主要有: 唐代,白沙庙内有碑两块:其一立于大中十一年(857),不署作者姓名,叙述卢文台任职功绩。其二立于广明元年(880),碑文为进士唐岩所撰,说“黄巢军拥众压境”白沙庙未毁。当地百姓认为是神灵所显,朝拜者有增无减。 北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1113)封卢文台为昭利侯,赐庙额昭利。庆元六年(1200)白沙昭利庙得到修建。庙高四丈九尺,中宽二丈二尺,平连五室,四进三天井,西设偏殿,东设斋房,庙基占地十五亩余,雄伟壮观。由金华临江人,应直言敢谏科贤良杜旟撰《宋昭利庙碑记》。这次修建古昭利庙,可谓白沙庙文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南宋京都临安,金华离京不远。朝廷对三十六堰倍加重视,卢文台屡屡加封。丞相王淮(金华人)曾题《白沙遗兴》七律诗。
卢文台至正十八年(1358)加封忠烈王,白沙庙重修与重建城墙同时,成为婺州诸庙诸神之首。明洪武元年(1368)所立的《昭利庙碑记》,由东阁大学士兰溪吴沉撰文,大夫御史中丞龙泉章溢书丹,翰林学士宋濂篆额。大大丰富了白沙庙文学艺术的内涵。明隆庆二年(1568)曾经重建白沙庙。 清代是修建白沙庙最频繁的年代。具体说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嘉庆三年(1798),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九年(1893),宣统二年(1910)。其中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之间,白沙庙毁于太平军兵灾。当地百姓同心同德,慷慨捐助,重建新庙。 金华婺城区琅琊镇白沙庙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五开间单层,进深六柱十一檩,地面铺水泥仿制的方形磨砖,明间前部重檐外金柱之间有一块荷花石板,上饰有各式荷花纹样,四周为圆纹。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白沙溪流域是金华的重点产粮区,根据储备粮食需要,白沙庙改成粮库。1985年原基重建白沙庙。
白沙溪三十六堰名录: 沙畈堰、大坟头堰、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上水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上塘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崖头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皂里堰、上兰贝堰、磨石堰、朱村堰、溪东堰、石人山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华山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马坛堰、玉山堰、上河堰、下河堰、中济堰。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二十一堰(自上游至下游)为:停久堰、涉济堰、白沙堰、周村堰、黄坛坑口堰、下塘堰、裴家堰、青草堰、猪头潭堰、山脚堰、陈思堰、第一堰、第二堰、第三堰、风炉堰、第四堰、第五堰、洞山堰、旱龙堰、玉山堰、上河堰。
杜顺华的《传说白沙》《古韵白沙》, 张柏齐和崔士文的《白沙古堰的历史与传说》, 记录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高度、长度等数据,以及兴建时间、历史演变、建造工艺等。
这一古堰坝群最早是如何开渠运作的,如今尚未找到史料记载。但是,在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的《万潭堰帖——金华白龙桥三十六堰》刻本等史料中,不仅有清晰绘制的三十六堰布局地形图,还有清朝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建立堰会、制定堰规、管理堰务、调解用水纠纷等详细记载。
“《万潭堰帖》渠系布局图,列出了堰址、配水系统以及引水灌溉计划”
“堰碑、堰规”
《万潭堰帖》的记录可以看到,三十六堰每座堰都建立堰会,制定堰规,推选有威望的乡贤担任堰长,管理堰务,调解用水纠纷。具体协议中,详细列出了每堰起始位置和引水灌溉范围,每一甲、每一堰具体用水的起止时间都有清楚规定。以“地、水、夫、钱”(即土地、水源、人和效益)为核心,地方乡民结成了紧密的“水利共同体”。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为两类: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工程;已不能发挥历史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址。
白沙溪三十六堰坝以灌溉农田为主,保证了农作物生产,也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农民生活。至今仍在守护和滋养着流域两岸的白沙溪古堰坝群,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水利奇迹。
据记载,白沙溪流域120多个村,历代先后建成的水碓在150座以上。水碓昼夜运转,效率远胜人力。
丰富的粮食产量加上先进的粮食加工技术,不仅使金华一带成为浙中粮仓,还孕育了酿酒文化。唐宋时期,白龙桥旁的“酤坊”酒坊酿造的金华酒声名远播,当地村庄至今仍沿用“酤坊”作为村名。
灌溉工程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和景观价值,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印证了文明的历史足迹。
2020年7月,《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大纲》编制完成。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8日22时07分,原定于在摩洛哥举办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改为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会上公布了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金华市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与福建天宝陂灌溉工程、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和佛山桑园围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自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3项。这是继丽水通济堰、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宁波它山堰、湖州溇港、龙游姜席堰之后,我省第6处获此殊荣的灌溉工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国际非政府间学术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的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通过评选,促进人们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2023年5月22日,白沙溪水利风景区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通过省级初审。
风景区以白沙溪干流为轴,包括北接白沙溪汇入婺江口,南至琅琊镇琅琊徐村,金兰水库口,沿白沙溪两岸,白门线以东,白沙溪东岸圩堤以西;跨越白龙桥镇和琅琊镇。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34平方公里,规划内白沙溪河道长度16.69公里,将打造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风景长廊。
白沙溪水利风景区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将紧紧围绕区委‘1483’发展战略,着重突出水特色,弘扬治水文化,努力构建区域生态核心,让白沙溪成为‘生态之河、人文之河、休闲之河’,助力婺城区打造成为‘山水之乡、休闲之地、宜居之城’,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力。
附:
图片
白沙溪流域的朋友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